当前位置: 首页> 清华考研-经验攻略 > 内容

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考研辅导经验分享

时间:2019-01-22 访问量:916 来源:管理员

摘要:学长本科为普通211大学建筑学12级学生,从九月初系统开始复习到考研,用了不到120天的时间,于2016年成功考入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特此分享经验。

  首先这位学长不赞同长线作战。一方面是易疲惫,另一方面是大四是关键的一年,知识储备相对较充足,是参加竞赛、实习的良好时机,这些经历都是复试面试时的筹码。不应该将大把时间浪费在应试上,即使初试分数高,复试时空白的简历也敌不过众多高手。120天完全足以掌握考研四科的内容。用四个词形容考研时的状态:“方法、心态、高效”,以下介绍也从这三个方面展开:

  一、方法

  所谓方法,就是少走弯路,一针见血。我是典型的投入少、产出高。遵从的原则是“考啥看啥,先扎实基础再拓展,好拿分的科目多花时间(比如政治)”。

  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科目为: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我选择的英语)、101 思想政治理论、355 建筑学基础和511 建筑设计(6小时)。

  总体感觉为,英语是个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政治很无趣但回报绝对高,建筑学基础考的是写论文的能力,快题(建筑设计)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临场发挥。

  1、英语

  我英语四六级都是裸考低分飘过,大学以来丢了很久,但底子还行(初高中参加英语竞赛获奖)。大四时断断续续地把考研单词过了3遍,所以9月开始做真题时已经解决了词汇量的问题。

  英语用的是张剑的黄皮书,将1997-2012的真题做了四遍,留着最近3年的真题考前作为模拟。第一遍是精读,做完题目后将文章逐字逐句地翻译了一遍,每天一篇;第二遍每天2篇,完成后口译一遍,并归纳题型;第三遍是重点攻克长难句,并提高阅读速度;第四遍保证每份卷子的错题率低于2个,并能准确说出选项原因。其实英语的题型也不外乎那几类:句子理解题、词汇题、细节题、推理题等等。12月份时背了几篇作文模板凑合着用。

  英语最终分数不高,我总结原因如下:考前断了一阵子没有做题,语感生疏了;其次是没有坚持背单词;作文不重视,只写了三五篇。英语确实是是个需要长期积累并需要大量时间投入的科目,很多专业课拔尖的同学英语不过线,非常可惜。希望同学们重视英语学习,毕竟进入清华之后有很多交流项目,英语能力尤为关键。一位老师曾说过:平时好好学英语,然后“顺便”考个试。

  2、政治

  政治分马原、毛概、史论、时政四个方面,除了马原需要理解以外,其余的都是靠记忆力突击的科目。

  101日到30日,我将红宝书和肖秀荣的1000题做了一遍,方法是看一遍书本,然后做对应的题目,对照答案以后,回到书本找原句,划出来。每天学习2小时,这一个月对整个大纲有了个基本的了解。11月上旬将红宝书又看了一遍,11月下旬则开始看时事政治和肖秀荣的8套卷。12月份开始重点攻克选择题,把我能搜集到的模拟卷的选择题全做了,一般吃饭前勾一套卷、饭后一套。因为政治的选择题占50分,俗话说“得选择题者得天下”,一点也不假。因为主观题只需要在考前10天将肖秀荣的4套押题卷的主观题答案熟练背诵,上考场绝对够用了。

  政治的知识点很碎,还有很多容易混淆的概念,需要自己消化和梳理。考前半个月我几乎每天花3个小时学习政治,最后分数也挺乐观。不过,再次建议对自己复习没把握的同学,切莫强撑,否则只能越来越痛苦,不妨报个班试试。

  3、建筑学基础

  今年建筑学基础的题型有了小小调整。选择题40分,画图题30分,简答题20分,论述题四选三60分。清华的建筑学基础只考建筑历史,题型不偏,基本认真看一遍课本都能覆盖到,而且重题率极高。但我上文已经提了,清华的老师看的不是答案,而是学生的答题素养,思考的逻辑。准确说,就是你是否具备写论文的能力。

  比如说今年的一道题目:请论述巴洛克的背景、特点、代表作品。那么回答时,要先对巴洛克风格有个整体定义,然后交代社会背景(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巴洛克风格建筑的特点、代表建筑师和建筑并具体描述,最后进行总结,并说明它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这算是一个答题的套路。建议多看看论文,熟悉论文框架和学术用语。

  我的用书有四本:侯幼彬的《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罗小未版《外国近现代建筑史》,陈志华版《外国建筑史》(19世界末以前),潘谷西版《中国建筑史》。

  我的建筑史基础为零,大学就没认真听过课。9月上旬用了15天把三本书快速过了一遍,搭建基本框架。然后是整理真题,将往年每道真题都认真写一遍。这个过程耗时最长,一直到11月中旬。然后11月下旬是知识查漏补缺,并稍作拓展。12月则将整理的答案看了2遍,并背图。

  很喜欢清华的这种出题方式。它要求你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要深入了解一个事件、一个学派或一种思潮的前因后果,并要学会中西方建筑对比,同类建筑对比,建筑师之间的观念对比等等。因此在整理答案的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的论文。所有的知识点都交织成一张网络,内心非常满足和踏实。

  有个小插曲是,往年题目中总会有一些拓展论述题,都出自吕舟老师的论文。因此也旁听了好几节吕老师的建筑文化遗产课程,搜罗了很多老师的文章。虽然最后没考,但是收获也挺大的。

  4、建筑设计(建筑快题)6小时

  对于快题,虽然我投入的时间最少,但我觉得它是最考验能力的一科。并且我很庆幸自己本科期间认真对待每一个设计。大学期间设计课成绩一般都排第一,大一大二便有了扎实的手绘基础。但快题和平时设计课其实很大不同,快题相当于一份完整的“一草”,而且考察的主要是功能排布,场地关系等,加上一点创意就脱颖而出了。

  考研前为了逼迫自己练习快题,我在大三寒假报了盛世清北关于快题的辅导班。然后在考研前的10-12月,每周周日到盛世清北那儿一套快题。大三那会儿主要是打基础,了解了设计的步骤,配色等等。而考研前的一段时间则是调整风格迎合清华的口味(我由粗犷风改为淡雅风),掌握画图的时间和节奏,避免规范性硬伤等。

  我认为快题的基本功是靠积累的。而补习班的作用,是调整手绘风格,并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比如马克笔配色,画图顺序,时间掌握等等,辅导班的老师非常有经验,这里表示深深感激。

今年考的是3500平方米的俱乐部,功能很简单,场地为三角形,要体现建筑性格。我的设计概念为“漫步”。两张竖排版、鸟瞰、人视透视各一个,分析图若干,平立剖总图等。

5、关于复试

复试主要考察英语口语(5分钟)50分,建筑理论150分,专业面试300分。英语口语主要为自我介绍2分钟,考官结合你的自我介绍提一个问题,并不困难。建筑理论考察的内容非常宽泛,比如今年普里兹克奖的得主及作品、STEVEN HOLL的知觉现象学等,这都需要平时积累。专业面试是重头戏,有5分钟的自我介绍,然后十多个评委老师会根据你的自我介绍和作品集提问,你要表现出自信、对专业的热爱和理解等。

   二、心态

  我一直住学校准备考研,有两个考同济的研友。大家每天一起吃饭,一起讨论建筑史,相互督促。时间一眨眼就过了,并没有想象中难熬。相反心里非常快乐,每天都感觉细胞在喊渴,仿佛只有大量地吸收新知识,才能填补心里的空缺感。这段时间,我攻克了自己一直很排斥的建筑历史,重新捡回了丢失已久的英语能力。这种满足感让我很感激自己的选择,我并不以考上清华为目标,而是以学习知识为动力。这样的想法,让我从来不觉得有压力,轻松上阵。

  三、高效

  有了方法,摆正心态以后,效率最为关键。严密的计划是实现高效率的基础。我有长远计划和短期计划两类。长远计划以15天为一个单位,那么我有8个单位(这么想想时间还真是充裕)。每个阶段要求自己掌握的知识熟练程度不同。短期计划则精确到每一天,但也有例外,比如某一天我对英语特别有感觉,会花一整天的时间学英语。要遵从自己的内心,灵活调整计划,“想学”永远比“要学”效果好。

  时间安排如下:早上9点到自习室,中午1-2点午休,晚上洗澡吃饭3小时,晚上1点睡。每天学习时间约12个小时,但我可以很肯定低说,这12个小时每分钟都不浪费。考研不必要打疲劳战,好的睡眠是良好记忆力和好心情的保证。

  10月份之前,上午3小时英语,下午和晚上都给建筑理论;10月份-12月份,上午2小时英语,1小时政治,下午和晚上建筑理论,睡前1小时政治,每周练一套快题。从时间上看,建筑学基础是重头戏,政治的投入时间随着考试接近而增加,英语和快题(建筑设计)则是保持良好的手感。 

  最后祝所有考研的同学都能成功!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