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简介
自动化系的一级学科为“控制科学与工程”,1998年,自动化系获国家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被评为国家首批一级重点学科,学科综合实力强、交叉创新多、发展前景广。在2001年全国重点学科评审中,“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两个二级学科均排名第一。在2006年、2012年两次全国一级学科的评估中,“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名列全国第一。在2016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A+全国最高水准。目前,该一级学科下设“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系统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导航、制导与控制”、“工业智能与系统”、 “生物信息学”、“脑与认知科学”八个学科方向。
截止到2020年,自动化系累计培养了12699名学生,授予博士学位1062人,硕士学位3522人,本专科学位8115人。他们在各类工作岗位上践行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学术英才、兴业之士和治国栋梁,为国家改革发展与繁荣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自动化系共有34名在职教师及系友入选IEEE Fellow,还有多名教师和系友入选IET、ISCB、IAPR等国际学术组织Fellow。
二、学科方向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以运动体、流程工业、大型特种装备及其它新兴交叉领域为对象,针对复杂工业对象和过程,系统研究建模(包括机理建模、系统辨识与机器学习、软测量等)、控制(包括先进控制、鲁棒控制、非线性控制、模糊控制、随机控制,学习控制,安全控制、间歇控制、分级分布控制等)、智能优化与决策(包括智能优化、仿真优化、操作优化、调度优化、智能决策、知识工程等)、故障诊断与智能维护(包括故障诊断、容错控制、预测维护与实时可靠性等)、工业以太网与现场总线等理论与技术,以及复杂工业过程和复杂运动对象的全流程智能一体化优化理论和技术。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该学科以各种传感器为信息源,以数学与计算机为主要工具,探索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处理、分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具有某些智能特性的系统或装置的方法、途径与实现,以提高系统性能。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控制科学与工程的重要学科分支。
系统工程
面向当今工业系统迫切需求的协同决策与智能控制,针对研究对象从简单系统发展到复杂系统以及正在过渡到智能系统的实际过程,依托智能无人系统和工业智能控制,以智慧城市为融合目标,重点探究群体智能协同决策机制,以构建智慧城市的信息物理融合交通能源系统,从而研究形成智能群体决策与控制理论体系。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以控制理论为指导,以电子技术和微型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以软件和硬件综合为手段,结合人工智能领域最新发展,研究智能传感、检测与报警技术,主要包括危化品监测技术、生物医学信号检测、新型大功率电源变流技术、电子系统的故障检测与故障诊断、消费类数字电子技术及应用等。
导航、制导与控制
以航空、航天、航海、车辆、机器人等智能无人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数学、力学、控制理论与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系统科学、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与测量技术、建模与仿真技术为基础,研究智能无人系统在复杂动态环境中的态势感知、任务和运动规划、综合导航、制导与智能控制、系统体系结构设计、以及群体智能博弈的理论和技术,为智能无人系统的智能、自主决策与控制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工业智能与系统
利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及人工智能理论和方法解决工业制造过程中的经营、管理、研发、生产、服务等技术问题。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通过智能化的感知、人机交互式学习、自主决策和自动执行等技术,实现产品研发设计过程、制造过程和制造装备的智能化。从系统论的角度研究制造企业的结构模式、运行机制与技术体系;从信息论的角度研究其管理模式、经营模式、产品研发设计模式、生产制造模式的演化规律;从控制论和人工智能角度研究复杂制造与运营管理过程的协同控制、智能决策及优化理论和方法。该二级学科展现了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是自动控制、计算机、管理科学与机械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
生物信息学
以信息、控制、系统与智能技术、理论与思想为基础,研究生命系统在分子、细胞、表型和系统层面的信息规律,研究DNA、RNA、蛋白质等生物组学数据和健康医疗数据的信息处理和模式识别方法,研究以DNA分子为基本元件的合成基因线路与系统的分析、设计和人工合成技术及在智能化肿瘤靶向干预等方面应用,研究中医药的系统生物信息学基础和中医药现代化新理论与技术,研究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在精准健康和精准医学方面的应用。
脑与认知科学
以“脑观测”为切入点,构建多模态和多尺度的新型脑观测技术体系与仪器架构;以“脑机理”为着力点,架设链接脑结构与功能的桥梁,在微观、介观、宏观三个层次上研究重要脑功能的环路机理;探索脑精神性认知的智能特质,形成颠覆式的计算认知模型,筑建理论创新高地;深入研究认知智能的计算和迁移机制,集中突破类脑计算范式与架构瓶颈;着力探究脑神经疾病的病理,重点攻克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病等疾病难题。
三、招生专业及考试科目
2021年,清华自动化系考研招生专业和科目为:
控制科学与工程
方向:01(全日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2(全日制)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3(全日制)系统工程;04(全日制)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5(全日制)导航、制导与控制;06(全日制) 工业智能与系统;07(全日制)生物信息学;08(全日制) 脑与认知科学
科目: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01 数学一④827 电路原理
电子信息 (专业学位)
方向:01(全日制)大数据工程
科目: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01 数学一④827 电路原理
PS:自动化系2021年招收2个研究生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8个研究方向与电子信息专业学位1个研究方向的考试科目相同;即清华自动化系考试科目统一。对于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的培养和住宿安排:第一学期和最后一学期在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中间三个学期在贵州省。
四、专业课参考书
827 电路原理
《电路原理》(第2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江辑光 刘秀成
《电路原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于歆杰 朱桂萍 陆文娟
《电路》(第5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邱关源 罗先觉
PS:以上参考书仅供参考,具体的考研复习资料,在清北专业课课程会详细讲解。
五、分数线及复试
所有拟录取考生均必须进行复试。
(1)复试分数线:
Ø报考工学硕士考生:总分不低于 398 ,政治、外语单科不低于 45, 数学、电路单科不低于 70 分。
Ø报考工学硕士,总分在 397—320 之间,政治、外语单科不低于 45 分,数学、电路单科不低于 70 分,考生可申请调剂到电子信息的大数据工程硕士复试。
Ø第一志愿报考电子信息专业的大数据工程方向硕士考生:总分不低于 300,政治、外语单科不低于 45 分,数学、电路单科不低于70 分。
Ø强军计划考生:总分不低于 254 分 ,政治理论成绩不低于 35 分、外语单科不低于 30 分 ,数学、电路单科不低于 52 分。
Ø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总分不低于 270 分 ,政治、外语单科不低于
40 分 ,数学、电路单科不低于 70 分。
Ø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考生,总分不低于 290 分 ,政治、外语单科不低于 45 分,数学、电路单科不低于 70 分。
(2)严格实行差额复试。本次复试人数为招生规模的 1.26 倍
复试考核
复试流程:
请考生在候场室等候,主持人允许再进入考场 1、身份验证(手持身份证、准考证)
2、宣读承诺书
3、自我介绍 3-5 分钟包括个人学习情况、实践活动与获奖、学术成果、特长爱好、人际关系、对报考专业的科研了解情况等。
4、抽取专业方面的试题做答,5 道题目
5、英语听力与口语测试:面试过程中进行,以回答英文提问的方式考核,主要考核专业英语听说能力。
6、面试老师随机提问
报考工学的考生,总分在 397-320 之间的同学请回复是否自愿调剂到电子信息专业大数据工程方向参加复试。写清姓名,准考证号,报考专业,总分,原来准备笔试科目:本科学校,是否同意调剂大数据工程方向参加复试。一个 PDF 附件 中 , 文 件 命 名 : 学 硕 或 专 硕 + 姓名 + 总分 , 回复 Email 地 址 :
六、复习技巧
盛世清北采用三轮三阶复习法,将清华自动化系考研初试备考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考点梳理阶段,重在构建考点知识体系,对考点地毯式梳理;第二阶段专题真题突破阶段,重在以专题真题方式进行巩固强化训练,以专题形式突破加分,第三阶段冲刺模考,重在全真实战预测模考,通过吗,模考提高速度与准确度,提高分数。
七、备考经验
金秋十月,丰收的季节。然清华考研学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考前冲刺。眼看复试时间越来越短,盛世清北建议考生调整心态,在冲刺备考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
1、目前即将进入清华考研冲刺阶段,这是最容易放弃的阶段,考生要不被外界打扰,一心用在学习,只有坚定信念,平复心态,成功才会会眷顾你
由于复习时间在逐渐减少,有不少同学都会产生慌乱的感觉,这样是得不偿失的。你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平复心态,专注地备考。信念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它不仅能够减轻你的心理负担,还是你维持专心状态的内在因子。坚定的信念还能增加你的成功的信心。在盛世清北的《清华考研手册》中“盛世清北成功学员定律”一章中,曾今专门阐述过坚定的信念的重要作用。之所以有人成功,有人失败,信念的坚定与否起到重要的作用,迎难而上是上清华这是必经之路,也是清华考研成功者的必备素质。
2、这个阶段是清华考研中最为重要的阶段,考生需要把握知识框架,适当调整策略,改变策略,对知识整体化一,全面突破
冲刺期的复习策略应该是与前期的复习不同的,前期的复习看重的是对知识的掌握,主要的复习重点就是全面突破,主抓每一个零碎的知识点。但是复习到了冲刺阶段,侧重点就应该从零碎的知识点转移到宏观的知识框架上来。因为,要想将知识长久地记住,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对知识化为一个整体,并认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点就体现在框架体系中,最直观的一个方法就是将复习书本拿出来翻到目录页,如果能够在看到题目的同时将本章节的大致内容回忆起来,这种程度,就是对于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已经有了直观的印象了。盛世清北以往的进入清华的学长们大多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书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最后只剩下目录了,根据目录就能把所有知识脉络延展,相互关联起来,检查是否有知识盲区,知识盲区是高分的大敌。冲刺阶段把握整体,化繁为简,这样的好处就是不仅对所有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整体的认识,在碰到综合类题目时也能够应付自如了。
八、总结
盛世清北提醒各位备考清华的考研人,重视专业课,做好复习计划,尽早复习。毕竟清华考研专业课大部分是自主命题,考的灵活且深入,专业课不过线=2020白干,所以为了考研一战进清华,努力加油吧!在清华考研的艰难道路上,盛世清北将作为你的坚实后盾,助你一臂之力。